續上篇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竟然花了一篇文章來說歷史
但是我覺得這個是必要的
因為我覺得一個家居風格的演變
跟藝術、生活方式、歷史絕對息息相關
尤其「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決定了很多藝術的走向跟空間
生活方式更決定的歷史的走向
抱歉花了這麼多時間廢話
緊接著背景說明之後我們先來聊一下普普主義好了
在上面一篇文章我們知道了60年代的歷史背景
戰後的這一代擁有跟他們父執輩不同的價值觀
而這樣的觀念不斷衝突著傳統家庭的構成以及信奉的價值
不單只是國際間戰事不斷
連帶著連歐美各國內部也是不斷有著不同形式的衝突
家庭的衝突、族群的衝突、政治的衝突
社會上人們開始注意到以往不同的價值觀跟多元文化
婦女權利、有色人種權利、同性戀權利、性自由
也在這個時候紛紛成為了大家關心的議題
在藝術方面跟流行文化也是同樣的百花齊放
在音樂,上帝給了我們搖滾
也同樣給了我們美好的披頭四
此外還給了我們皇后、滾石、門、平克·佛洛伊德、巴布·狄倫、珍妮絲·賈普林、吉米·罕醉克斯
搖滾正式撼動了這個世界
這時也是爵士的黃金年代
誕生了路易斯·阿姆斯壯、約翰·柯川、邁爾士·戴維斯、艾拉·費茲潔拉
世界也產生了第一個超級名模Twiggy
李小龍打進了美國
好萊塢不再只有白人面孔
奧黛麗·赫本與瑪麗蓮·夢露當代兩大美女表現了不同的美
藝術上有了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超寫實主義、還有今天的主角普普藝術
60年代就是這樣一個繽紛的年代
自由、不安、壓抑卻又充滿吶喊
達達主義正好呼應了這一個情況
Wiki定義「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
說穿了達達主義就是要傳達一種觀念「藝術沒有標準」
就像是以往沒有人認為漫畫是藝術
但是荒木飛呂彥也能受邀參加羅浮宮特展在以往是不可能發生的
過往藝術以往只是少數人的特權
大眾通俗流行文化出來的不會成為藝術
但是達達主義打破了這個迷思
大大影響了普普主義者
普普風的起源、影響、代表任務
這裡我就不談了
在Wiki跟網路中可以找到相當多的資料
英國藝評家勞倫斯‧阿羅威(Laurence Allowey)是第一個提出"普普藝術"的人
他把普普藝術定義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藝術家借助通俗的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廣告、海報、流行音樂...),採用繪畫、裝置、拼貼、印刷及現成物堆集等等方式進行創作
作品中表現純然客觀、無情感、無深刻哲理,並也帶有戲謔嘲諷的意味。
普普藝術也將日常生活的現實原貌帶入藝術中
有人認為普普藝術只是粗俗、廉價、藝媚模仿的
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
不過我想說的是普普風的精神與內容
跟達達主義一樣,普普主義者他們希望能在傳統藝術外發現新的價值觀
打破舊有對於標準藝術品的定義跟認知
但達達主義只是一個概念
達達運動雖然影響了後世藝術
但是達達運動並沒有真的一個所謂的「實踐」
普普精神將所謂的流行文化轉換成為藝術
這之前藝術跟流行文化是兩相衝突的
而且藝術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普普在流行文化之外也往往在諷刺著藝術的尊貴性也挑戰了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
以消費文化當成藝術靈感
融合了消費主義的觀點
像是
安迪‧沃荷的康寶湯罐頭,重複利用康寶濃湯的罐頭結構,結合大量絹印,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將自己的作品以漫畫方式呈現,利用印刷效果的網點或條紋再現
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甚至將一台克萊斯勒汽車浮雕放上畫作,他還喜歡把食物,如漢堡、巧克力等,用布或石膏翻製賦形。
這些完全符合普普藝術所欲表現的大眾文化
一種在工業革命後將一系列科技革命的產物,把流行、民主和機器結合為一體的一種文化。
普普藝術追求著將消費文明、都市文化的種種現象
還有大眾化、低成本、大量生產的工業革命後物品物品
以及大眾傳播影像、明星等......各種流行事物做為題材來表現。
於是普普風開始大為風行